她没有清晰照片,艺术家们就纷纷拿起画笔、佐以想象,来表达对她的敬意。
美国畅销书《勇往直前:50 位杰出女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故事》中,她的出场顺序被排到前三;
全球最权威科学期刊《Nature(自然)》把她评为“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科学家”…
中国古代女科学家王贞仪,究竟创造了怎样的传奇,竟成了全世界女性争相歌颂的榜样?
必长久而深自缄默
公元1768年,王贞仪出生在南京。幼年正值康乾盛世,江南一带的风气又更为开明。最幸运的是出生于书香门第,使得她打小就能在书堆里浸润。
爷爷教天文,奶奶教诗词,爸爸教医术。他们知道贞仪不能科考做官,不能传宗接代,不能光耀门楣,却仍愿不顾世俗眼光,给予她知识、理解与爱。
勤于汲取养分的王贞仪,8岁就能作诗,11岁能写一手好文章。
这位童年顺遂的大小姐,本可以安安分分,以传统的“才女“之名觅得良胥、在闺中相夫教子,然后淹没于历史长河里。 然而,从父亲决定带着小贞仪朝着长白山千里奔丧开始,故事就变得不一样了。
住在吉林的4年时间,她埋头苦读祖父留下的75柜藏书,还要跟着蒙古将军的夫人学习马术骑射,在草原留下“发必中的,骑射如飞”的英姿。谁说女孩只能深闺女工?我偏要策马如风!
16岁,父亲开始带着贞仪四处游历行医,见过黄河长江在烈日下奔腾,也曾在静谧洞庭夜泊,看壮士在秦淮竞渡,也看圣贤在岳阳楼留下的诗歌。 亲身用脚步丈量过,才能将山海装进心中。
18岁的王贞仪,已像一位将领般恣意且豪迈,胸中有万千抱负:“足行万里书万卷,尝拟雄心胜丈夫!”
因为女子不进学堂的风气,她没有老师,不明白夜晚月亮为什么会反射太阳光,只能自己翻着张衡的《灵宪》苦思冥想。元宵夜,她偶然看到镜子映出了花灯的影子,仿佛得到天启,立即钻进闺房,用极其简陋的仪器做了实验:
挂起一盏水晶灯充当太阳,用圆桌当地球,圆镜作月亮,控制吊灯高低的变化,改变圆镜与圆桌的距离,月食的成因,就这样被这位聪颖的女孩领悟了! 她欣喜地著写了《月食解》,用通俗的语言告诉百姓们月食是怎样形成的,这是全世界最早的准确月食成因解释,由这位18世纪年仅20岁的中国少女完成了。
接触到哥白尼的理论后,她创作了《地圆说》,或许当时全中国唯一一个结合宏观和微观来解释为什么人眼所见“天圆地方”的科学家。
王贞仪没有科学仪器,因“影响国家气运””被帝皇严禁,还得防着被邻居看见、被街坊说闲言碎语…作为一位古代女性研究天文,其困难程度是我们难以想象的。若不是有广阔胸襟、卓远见识,又怎能突破时代局限,去追寻看不见摸不着的科学真理。
她轻视寻章摘句,推崇学以致用。一看到蚂蚁从低处搬家到高处,就知道涝灾将至,赶紧通知农民们该种高杆作物;一看到白云呈鱼鳞状,没有圆锥形的雨云,又立马让农民改种早熟作物,以免受旱情影响。
彼时天文、气象皆是是皇家学问,民间不得擅自研究,她却愿凭自己的一腔热血,逆势而行。
古代中国的算术没有“角”的概念,她就写《勾股三角解》等,最终成为安徽数学学派的骨干,凭一己之力扭转整个时代的偏见。
荒年时信佛的好友求她为《心经》作序,她痛斥佛道都是虚无的,与其搜刮民脂民膏、焚烧数百万钱做些表面功夫,不如把钱捐给灾民吧;
父辈说到丧葬风水,她就反驳葬在何处并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福运啊;
当时的官宦流行炼丹延年,她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丹药并无功效,炼丹皆是愚蠢;
知识分子们为中学、西学站队争吵时,她说,不必吹捧也不必有偏见,中西结合、取长补短、洋为中用,,大家都是为了追求真理,中或西不过是手段而已。
有人嘲笑她 “失闺阁本来面目”——瞧瞧你,都不像个女人了!
王贞仪满不在乎,男人女人有什么区别?大家都是人,学问不为男人而设,女人的智慧也不比男人差,学成一样有益社会。她要做花木兰,从“待遇”上争取男女平等,从“贡献”上争取男女平等。
有人讽刺她是“一味好名的闺阁狂士”——真是个博出位的女疯子。她反而更要逆势而行,开私塾,收男徒弟,打破一切规则,让流言成了笑话。
当然也有开明之士盛赞她作为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一生:清代著名学者钱仪吉称她为班昭之后第一才女;袁枚称她的诗词“俱有奇杰之气”;《女士德卿传》评价王贞仪:“兼资文武,六艺旁通,博而能精…”
詹枚仰慕王贞仪的才学,甘愿为她打下手,帮助她把学术成果出书流传后世。王贞仪的第一部学术著作《德风亭初集》便是在夫妻二人通力合作下完成的。
一位伟大的女性,现代科学的启蒙者,追求真理的殉道者,在人生第29个春秋陨落,像流星般闪耀又匆忙。 她的手稿根据遗愿被转交给挚友蒯夫人,又被转交给蒯夫人的侄儿、再是一位南京藏书家,多次辗转后大部分著作并未刊印就失传了。
根据现有的统计,短短几年间,王贞仪在天文、数学、诗词等领域的著书共有56卷之多。这些研究成果在西方大放异彩,国内却鲜有人知。
然而,哪怕是思想开化的如今,依然有人指责舞蹈家杨丽萍最大的失败就是不婚不育,劝阻女拳王张伟丽“不要打打杀杀,做个女人吧”,嘲讽女团选秀怎么选出了“铁T”,质疑女摄影师邓璐扛得起70斤的机器吗?……不难想象王贞仪的所作所为,在当时有多么颠覆、多么惊天动地。
可惜的是,这样一生致力于推动自然研究,极力主张男女平等,将生命奉献给科学的伟大女性却无人知晓,还要靠国外媒体遥远的缅怀,国外民众自发的创作,才让我们回头看见自己的国度,诞生过这样一位女中英豪。她值得成为更多人的女神。